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
1)全过程融入,实施全周期浸润
贯通型价值塑造链路构建: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创设《蓝天翱翔》等400余门国防特色课程,组织学生深入部队基地实习实践,构建开学至毕业全覆盖的价值塑造育人链路。
特色化思政教育精品培育:打造“百名总师讲思政课”“翱翔名家讲堂”等思政教育系列,首创“大国三航”课程思政校企联盟,思政教育形成品牌效应。
浸润式国防军工文化熏陶:创作《寻找师昌绪》《华航西迁》等师生共同编演作品,发挥“隐姓埋名,为国铸剑”雕塑、火箭发射塔等军工文化标识作用。
2)全要素协同,推进全融通培养
培养方案立根。优化国防特色专业布局,推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改革,培养方案制定军工专家全程参与;按本科生基础厚、专业精、人文通,研究生思维新、研究深、创新强的要求,构建“分阶段,有统筹”的“本-硕-博”衔接培养体系。
师资队伍提质。遵循“调结构、提质量、优岗位”原则,持续打造国防特色一流师资队伍,制定灵活机制,聘请500余位型号总师、副总师担任特色班班主任与授课教师,遴选优秀青年教师赴主机院所挂职交流。
科研反哺增慧。构建科研反哺机制,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,推进国防重大项目成果进课堂,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,实现80%本科毕设和大创训练依托国防科研项目;依托重点实验室开设新生研讨课和探究式课程,培养学生科研思维。
教学方法启智。利用军工领域典型案例推行案例式、交互式教学;引进国防退役装备作教具,实现沉浸式教学;依托国防军工项目,开展项目式、研讨式教学;实施过程性考核评价,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。
实践平台增效。完善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,发挥学校与100余家国防军工院所共建人才培养基地育人功能,建立多层次、多类型、全参与的学生军工院所实践训练体系。
3)全方位保障,实现全载体引领
理论研究先导。聚焦价值塑造和“五个一流”人才培养关键要素,开展高水平理论研究,在国防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形成系列理论研究成果,有力指导改革的探索与实践。
机制创新保障。构建人才培养大讨论常态机制,制定四个行动计划;改革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机制,设立职称评审“教学为主系列”;构建人才培养荣誉体系,打造“国家-省-校”三级本科教学卓越奖励计划。
教育资源融通。围绕大类培养改革,推动校内外资源整合,全面统筹“双一流”等经费,促进学院与学院融通、学校与企业融通、科研与教学融通、国内向国际拓展。